作为一家根植于湖北省的基建国企,中建三局一公司基础分公司目前有党员189人,党支部10个,项目遍及国内七省十四市,以及海外“一带一路”巴基斯坦、坦桑尼亚等国家。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基建项目中“小远散特”类项目的基本特点是:范围大、战线长、党员少、调动多、任务重,领导力量相对薄弱,是党建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进入新时代,积极响应高质量党建发展要求,中建三局一公司基础分公司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从问题上入手,以联建共建为抓手,围绕党员基本细胞,推基层党建质量逐步提升。
完善制度,夯实组织之“基”
坚持支部建在项目上,不断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在项目一线全覆盖。研究制定《“小远散特”项目党建管理实施方案》,根据项目分布区域,就近组建联合党支部,明确要求各类党组织、全体项目都要纳入党支部统一管理,并建立“小远散特”项目信息台账,季度更新,加强动态管理,为进一步推进实施方案落地打牢组织基础。党委召开专题培训会、推进会,就“小远散特”项目党组织管理实施对所有党支部“一肩挑”书记、副书记、政工负责人进行分类指导。组建指导小组,每季度逐支部督查党建工作,核实支部干部配置,及时督促做好换届、补缺工作,并在公司范围内印发专项通报。
提升“小远散特”项目党建管理水平,既要解决组织涣散问题,更要防范党性弱化风险。在落实党内组织生活制度上,党委坚持推行全过程管理,月初统一安排学习内容,以“规定+特色”规范落实“5+N”模式,既给支部限定学习主题,又为支部保留创新区间。信息化学习教育手段突破时空限制,党员教育更加灵活方便。党委牵头根据党员需求制作党建慕课,并打造“党建微课堂”学习品牌,将党课上传至微信公众号、腾讯视频等平台,党员随时随地可学可用。一线工作法、化整为零工作法组合出击,针对党员集中学习难的问题,党委打造“工地报郎”党建品牌,党支部书记、副书记见缝插针,利用生产休息时间走上工地,为党员、工友就近讲党课,一线工作法成效显著。此外还在积极落实化整为零工作法,学时上化整为零,党员自有安排学习时间,内容上化整为零,集中学个人学两两相辅。双积分制度、星级党员制度两级配合,党员积分制考察党员综合服务,学习强国积分考察党员学习落实,并建立了“月评分,季奖励,年总评”的工作机制,季度根据综合打分评定党员星级,年度颁发星级勋章,引导党员向先进看齐,争做模范党员。
把握主体,突出党员之“责”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探索建立“人人有责,人尽其责”的机制,切实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并创设多项保障条件,推动党员在生产实践活动中更好的发挥主体作用。建立健全党员目标管理考核,季度考核,人人打分,并将考核结果与年度评先评优结合起来。充分保障落实党章和党内规章赋予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等各项民主权力,畅通职工诉求反馈渠道。
聚焦党员主体职责。在摸索过程中,分公司党委根据基建行业特点,形成了“1+1+1”的党建建功模式。一个党员在承担本身生产岗位职责的同时,还将根据支部建设需要肩负一项特殊职责。诸如“专业指导员”“信息汇聚员”“区域协管员”“图书管理员”“工团联动岗”等。依据党员个性特点,合理分配特殊职责,每个党员个体融入到支部统一管理,融入到各项活动之中,充分发挥党员的齿轮作用,让党员既有满足感,又有成就感。
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在业务生产活动中,党员带头、以身作则,在劳动竞赛、技术创新、工区管理、内外协调、社会服务等多方面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工程抢工、抗灾抢险、精准扶贫等急难险重工作上,每个党员都是“突击队员”,始终冲锋在前。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基础分公司贵州秀印项目地处偏远山区,是典型的“小远散”项目,在项目进场晚、施工难度大的情况下,党支部建立了以党员为核心的突击队,在迁改协调、施工生产、抢险救灾中率先出击,成功赶超同线其他标段,完成产值破5亿。
互联共建,汇聚发展之“力”
近年来,分公司党委确定了以“领导班子基层联系点”、党建指导员、强弱支部互联共建为核心的联系制度,并积极鼓励所有支部与当地社区、村支部以及外部单位党支部进行互联共建,逐步形成了“上中下联动内外联建”的独特党建格局,着力增强党建活动丰富性,提升党建工作质量与水平。
“上中下联动”。一年来,为精准把脉“小远散特”项目,分公司党委积极促使上下联动,开展联系点活动61次,既找准了党建质量提不上来的症结,又有效的改善了党建活动沉不下去窘境,为发挥党建全面引领作用,促使生产高质量发展做出了贡献。
俯下身问诊。党委领导班子以“党建安全联系点”活动为依托,主动走下党建薄弱项目、地区偏远项目,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依托,围绕堡垒建设、头雁引领、先锋培育、生产履约等核心内容开展调研,认真听取了基层一线党员的看法,收集各类意见近百余条。
实打实开方。针对党建弱化、虚化问题,分公司党委指派专职兼职党建指导员,固定党建联系点,签订帮扶协议。建立重点难点环节、重点困难项目实地指导,一般环节、项目网上帮扶的工作机制。每月根据各支部工作实际安排,确定实地帮扶项目,每季度末开展双向评分,党委对支部工作进行综合评分,支部对党建指导员进行打分,并在当月主题党日活动中举行表彰仪式,为排名第一的党支部、指导员发放学习物资、流动红旗、生活物品等,在双向激励中,营造赶学比超的浓厚氛围,促进党建工作质量提升。
内外联建。建立“先进带后进、机关帮外地、偏远联地区”三级联建机制,积极促动在汉地区先进党支部与后进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共同开展主题党日、书记讲党课等活动,以学促长;机关支部与外地支部签订帮扶协议,每月利用工程品质检查空隙与支部同过组织生活,并实地指导党建工作;偏远项目与当地村支部结对共建,开展党建研讨学习、帮贫扶困、助学扶青系列活动,既丰富了党建活动,又促进了村企关系,为项目征迁协调做出贡献,真正实现了一举多得。
把“小远散特”项目党建管理作为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点工作来推进,是基础分公司基层党建质量提升工程的重要工作内容。始终坚持“小远散特”项目党建工作标准、考核标准不降低,每年组织2次党支部书记述职评议,进一步增强了基层支部的紧迫感。近两个月以来,该公司两级党组织联系更加畅通,指令落实更加到位,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更加凸显,尤其是在军运会期间,多个在汉党支部以党员突击队、党员示范岗为载体,在工期时间紧、施工任务中的情况下,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军运会重要保通道路,并组织党员、职工参与军运会官方志愿服务,为军运会胜利召开做好保障工作。
“一带一路”上的“工地报郎”
事例
“谢书记!党的十九大传达了啥精神,您给我们解说解说。”
“老夏,昨天我们刚讲完党的十九大关于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的决定,今天就又按捺不住了?咱们今天就来讲讲十九大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内容。”
谢俊凯,男,在担任“一带一路”重要交通工程——巴基斯坦PKM项目一标段(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施工)党支部书记期间,心系境外党员群体,积极帮助境外党员学习党内最新会议精神,了解国内动态。由于项目标段内设多个工区,这让已经分散的党员群体变得更加零散,为了让每一个党员能够真正了解党的最新指令,听党话,跟党走,谢俊凯同志化身“工地报郎”,穿梭在各个工区之间,传党声、说党策。谢俊凯同志任职期间,项目党支部全体党员认真过好每一次组织生活,锤炼党性,练就了一支敢于吃苦,勇于担责,善于担险的党员队伍,切实提升了境外党员教育实效。(图一)
做法
一公司巴基斯坦PKM项目党支部,身处海外,在环境恶劣的PKM项目工区,受网络传输、宗教信仰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党员学习时间和途径受到极大的限制。由于多工区设置,导致党员群体更为分散,加之政治因素和安全因素,境外党员集中教育尤显困难。为了解决境外党员集中教育难的困境,党支部调整思路,化整为零,改变传统教育模式,通过开展“工地报郎”下工地活动,“工地报郎”穿梭各工区,读党报、讲党课,将零散党员包括农民工党员紧紧联系在一起。
创新思路,提出“工地报郎”一线工作法。分散党员教育难,尤其是境外党员教育滞后的情况长期存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打破固化思维,转变教育方式。一公司PKM项目党支部书记谢俊凯同志灵活思变,以“工地报郎”让“书记动起来,党课活起来”,建立起分散党员长效教育机制,实现党员教育的全覆盖。针对项目高峰时期划有4个工区,他结合工区施工情况排出党课日程表,根据施工任务轻重调整党课时间和工区顺序,通过科学规划,不同党员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开展同一主题活动,教育引导支部全体党员同频共振、同心同向。
明确责任,建立“工地报郞”责任机制。根据项目实际,党支部决定由项目书记、副书记、项目政工员轮流担任“工地报郎”。年初,谢俊凯同志召集支部委员,结合上级党组织党员学习教育安排,以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为重点,(图二)精心编制党内政治生活计划,做好全年党员学习教育安排。并结合党内生活的严格要求,按月或季度分解落实到“工地报郞”身上。“工地报郞”下各工区次数纳入KPI考核,作为年度评价的重要子项。“工地报郞”每次流动讲课需要拍摄照片并做好记录并存档。“工地报郎”责任压实,与党员面对面交流,进行思想碰撞,既有助于提高党员教育针对性,也有助于提高了党员参与度,让党员教育开花结果。
丰富载体,增强“工地报郞”的实效性。针对党员教育要求高和境外环境差、工作强度大的特点,项目党支部将基层党员最关心的问题和最直接的难题作为切入点,把高屋建瓴的会议精神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每一位党员都能领会党中央的精神和要求。同时转变传统的枯燥说教,运用微视频、微党课的形式,将教育内容精炼,把教育实效变强。“工地报郞”在组织各工区党员观看分公司编制拍摄的党风廉政教育微视频《筑路》时,观影之后引出党在党风廉政建设上的新举措、新做法,增强了党员学习教育的效果。境外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也是项目党支部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谢俊凯同志的倡导下,项目不仅为当地建设了民生桥,还通过开展义诊、捐赠学习用品等,用实际行动帮助当地居民探寻脱贫致富的道路。其中,为巴籍人员开办汉语、英语培训班,项目部还收到巴基斯坦信德省发来的感谢信。越是在海外,党员群体就该更有责任和担当,通过定期组织党员参与海外公益活动,进一步坚定了党员理想信念,进一步强化了党员的责任担当。
“工地报郎”一线工作法实行期间,覆盖了巴基斯坦PKM项目一标段4个工区9名正式党员、2名农民工党员,还有众多愿意向党组织靠拢的党外群众,其中一名农民工党员在三局党建论坛做了经验交流。海外党建管理良好的实际应用效果为国内党支部开展党员教育提供了新思路。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基础设施分公司积极吸收海外“工地报郎”的做法,并根据项目情况作了相应调整,目前已在9个项目党支部进行了推广,项目书记、副书记、政工员轮流担任“工地报郎”每年讲党课20余次,对于未成立党支部的项目党员,通过视频会议参加或分公司领导班子赴联系点讲党课等形式实现了有效组织。其中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工地报郎”书记,为解决分散党员教育难的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点评
党员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巴基斯坦PKM项目党支部从基础性工作入手,以流动党课的形式,开展灵活多变的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区域、时间限制,通过讲好党课高举旗帜,通过公益实践活动展形象,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为中心环节,牢固树立了党在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地位,让党员教育显实效、见成效。